進口電子顯微鏡是介于透射電鏡和光學顯微鏡之間的一種微觀形貌觀察手段,可直接利用樣品表面材料的物質性能進行微觀成像。利用電子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可以獲取被測樣品本身的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的信息,如形貌、組成、晶體結構、電子結構和內部電場或磁場等等。
進口電子顯微鏡正是根據上述不同信息產生的機理,采用不同的信息檢測器,使選擇檢測得以實現。如對二次電子、背散射電子的采集,可得到有關物質微觀形貌的信息;對x射線的采集,可得到物質化學成分的信息。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景深大,透射電鏡是光學顯微鏡的10倍由于圖像景深較大,獲得的掃描電子圖像具有三維感強、形狀三維等特點,比其他顯微鏡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對用戶有很大的價值,其所表明斷裂形態從深層和高景深的角度反映了材料斷裂的性質,在教學科研和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材料斷裂原因分析、事故原因分析、工藝合理性確定等方面的有力工具。
比如說人眼看到黃色的光,可能是波長在570nm左右的單色光,也可能是紅光和綠光組合成的混合光。這兩種光在客觀上是*不一樣的,但是人眼無法區分。人眼能分辨的光譜稱之為可見光,波長范圍大約在400~700nm,并且因個體而異。波長不在這個范圍內的“光”是無法被人眼感知出顏色的。
進口電子顯微鏡成像并不是以光作為介質,而是使用電子束。磁線圈將電子聚焦成直徑小于10nm的電子束之后逐行掃描轟擊樣品,高速電子束與樣品發生作用后產生一系列后果(散射電子、二次電子、俄歇電子、X射線等),傳感器將捕捉到的這些后果經過處理后合成出圖像,用以表征樣品表面的形貌特征。在整個過程中并沒有可見光參與,也就沒有“色”存在的前提,所以電鏡照片是沒有顏色信息的。